顯示具有 News and Politic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News and Politic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三, 9月 03, 2008

求你喊我一聲 媽!!!

一位年輕人在超市裡買東西,他發現一位瘦小的老太太一直跟在他後面,他停步,她就停。甚至於,她開始凝視著他。

她終於超越了他,並在結帳檯前回頭和他交談。

「我希望我沒有讓你感到不自在,你和我死去的兒子長的太像了。」

「哦,沒關係。」他很同情的回答著。

「我知道這個請求有點不妥,但如果你能在我離開超市以前,對我喊一聲『再見,媽』,我會很快樂。」

然後她通過了結帳檯,當她要走出超市時年輕人喊了一聲 :「媽,再見」

老太太揮揮手,並且回了一笑。他很高興能夠帶給陌生老太太快樂的一天。然後,輪到他結帳了。

櫃台小姐說:「總共四千三百五十元。」

「怎麼會那麼多,我才買了五樣東西。」

「是啊,但你的媽媽說你也會幫她付帳的。」

這篇文章你感動了嗎? 還是大笑一場? 這是詐騙經驗分享,發生於美國。原文如下 :

A young man shopping in a supermarket noticed a little old lady following him around. If he stopped, she stopped. Furthermore she kept staring at him.

She finally overtook him at the checkout, and she turned to him and said,

"I hope I haven't made you feel ill at ease;

it's just that you look so much like my late son."

He answered, "That's okay."

"I know it's silly, but if you'd call out "Good bye, Mom" as I leave the store, it would make me feel so happy."

She then went through the checkout, and as she was on her way out of the store, the man called out, "Goodbye, Mom."

The little old lady waved, and smiled back at him.

Pleased that he had brought a little sunshine into someone's day, he went to pay for his groceries.

"That comes to $121.85," said the clerk.

"How come so much ... I only bought 5 items.."

The clerk replied, "Yeah, but your Mother said you'd be paying for her things, too."

星期一, 6月 18, 2007

讓孩子學習承擔責任

凡事為孩子代勞,就是剝奪他們學習的機會
◎李翊菱

有位總是帶著微笑的朋友,在某次閒談中提及:「我每天早晨醒來就會哭,不知道為什麼?」經過對談,她終於承認平常外表的快樂是假象,心中其實有不少痛苦,尤其讀高中的兒子想休學,最讓她煩惱。兒子長期與父親關係不佳,希望母親代為轉告在遠方工作的父親。若照過去的習慣,她必定會代為解決,而終日處於恐懼與掙扎,一方面擔心處理過程中,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壓力;另方面也害怕先生責備自己沒教好孩子。我告訴她,應鼓勵孩子直接與爸爸討論,讓父子有獨處機會。結果成效良好,兩人的對立狀態因而冰釋,友人則學會交還當事人的決定權,讓孩子學習承擔責任。

凡事為孩子代勞,就是剝奪他們學習的機會。許多父母常因個人投射,產生過多擔心。如擔心影響功課,而不讓孩子參與簡單的家務,殊不知在做家務的同時,能讓孩子學習做事的邏輯順序、擬定計畫、增加判斷力。我的老師曾在荷蘭萊頓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常分享旅荷期間,對當地人的生活觀察。荷蘭人周休二日的生活安排,是帶著孩子整理及清潔環境,窗明几淨後開始拜訪親友,教孩子面對自己的內心,最後才是出遊休閒。又說:「荷蘭人讓小孩跟在大人身旁學習,男孩必須幫著拿工具,看爸爸如何修理腳踏車、家具。女孩則陪母親準備廚房之事,如洗菜、做點心或幫忙清洗衣物等。」荷蘭人也寵孩子,但他們的教育模式,是讓生活習慣成為一種定規。有正確的指引,孩子長大後,在生活裏遇見任何困難,自然會想辦法解決,無需依賴別人。

讓孩子從小在生活中學習自主,就是責任的開始。小時候常羨慕不用做家事的同學,每天只要讀書就好。後來得知,同學結婚後,許多事情還是得依賴雙親解決。孔子說:「愛之能勿勞乎?」學習承擔責任由生活內涵做起。愛孩子,就不要再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讓他們在勞動中學習吧。

 

星期二, 9月 05, 2006

CEO之死

今年八月,Applause玩具公司的CEO所羅門(Robert Solomon),在家裡的後院舉槍自盡,公司隨後宣告破產。

在企業界,這類新聞時有所聞。分析這些一生努力,終於爬上大位的CEO,最後為何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財星小企業(Fortune Small Business)雜誌報導指出,財務陷入困境,是企業領導人選擇自殺的典型原因,尤其是把個人的價值與意義,依附在公司命運上的創業者,所冒的風險更大。

南加大教授馬里斯(Ronald Maris)表示,CEO負責監督別人,卻沒有人監督他們。在工作上顯現出問題時,如果是一般的員工,主管在觀察到問題時,可以找他們談話,但是當CEO出現問題時,常常不是沒人注意到,就是即使有人注意到了,也不敢告訴自己的頂頭上司,「你必須尋求協助」。

美國自殺學協會的執行主任柏曼(Lanny Berman)指出,常見的自殺原因包括消沈、濫用藥物或酒精等物質、感到孤立等。在所羅門的例子中,自殺之前的他,符合了所有的條件。

首先,五十歲的所羅門公私生活都拉起警報。他在三十歲時便名利雙收,不僅成為公司的CEO,也在業界闖出名號。但是,一度意氣風發的公司,今年陸續失去迪士尼等幾個大客戶。自殺當天,他打過幾通電話,其中的一通是打給洛杉磯時報,一名正在撰寫公司危機新聞的記者,他問記者,「我會有多不想看到這篇報導?」顯得非常擔心。

此外,所羅門的三次婚姻都以離婚收場。柏曼解釋,當一個人感到絕望時,思考的方式會改變,變得缺乏彈性、無法有效解決問題,一般的男性與女性不同,習慣於不尋求幫助,甚至不接受幫助,這是男性自殺率較高的一個原因。

其次,所羅門酗酒,而且必須仰賴止痛及抗憂鬱藥物,以維持生活運作。最後,財星小企業指出,CEO的工作高處不勝寒,通常不再有同事,有的只剩下競爭對手,所羅門在自殺前一週,突然寄了一封電子郵件給久未連絡的姐姐,告訴她他需要親情。

所羅門在最後幾次與大女兒談話時,曾經告訴她,「妳一定要失敗,失敗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你不偶爾讓自己失望一下,所有應該發生卻沒有發生的小錯誤會逐漸累積,你不知道,最後的致命一擊會是什麼。」這位CEO,生前為自己的死,做了最根本的詮釋。

以上摘自-- EMBA雜誌

你的個性有競爭力嗎?

所謂的個性競爭力指的是一個人的個性所展現的賣點,也就是你的個人品牌。
先以一個寓言式的小故事來說明個性競爭力的重要。一個年輕人向老師父學劍術,徒弟問:「師傅,我要多久才趕得上您的武功修為?」
師父回答:「10年!」,徒弟問:「如果我加倍努力,何時可趕上?」師父回答:「20年!」徒弟對這個回答非常不解,老師父說:「當你加倍努力時,你只忙碌地在練習,表示你所有心靈的感覺是封閉的,你只有學到武術,卻沒有學到如何駕馭武術,所以需要20年!」由此可知一個人的專業競爭力是由個性是來主導。再以一個真實故事來補強寓言的不足,以同樣是台大電機系畢業的學生來說明,明碁電通老闆李焜燿的成就可能高於其學弟或學長,但有趣的現象就在於,既然是同校同系畢業,就專業能力而言,應該是大家旗鼓相當的,因此讓李焜燿出眾的不是在於其專業技術能力,而是在於其個性本身所蘊藏的堅持特質,硬將一位二十五年來不曾離開過宏碁集團的士兵,活生生的鍛鍊成一位將軍,二十五年中,宏碁內部的風風雨雨最後沒有減弱他對自己的使命感,因此是他的個性改變了明碁,不是他的技術改變了明碁,這就是我所謂的個性競爭力,個性的賣點。

而前面所提到的,個性競爭力的培養難度比較高的原因,並非它真的很難培養,而是因為在我們世俗上的價值標準中,只有能力或專業才是有價的,能力的追求、專業的精進代表個人將獲得等量的物質回饋,而且能力有衡量的標準,比如證照制度、學歷等可以具體算出一個人的身價;而個性就沒有一個衡量的標準,所以大家看不到一個追求個性的方向,也找不到讓個性再進階的門檻,就因為個性競爭力沒有實際衡量的標準,也就無法計算它的價值性,所以大家就沒有那麼強的動機去修練自己的個性競爭力了。

這樣的錯誤觀念深深的影響著職場上的年輕朋友,每當我問一些職場上的年輕朋友為何要離開現有的公司,很多人會回答說「希望到外面看看……。」這句話的意思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實際接觸到下一家公司,因此在心中產生一種希望性的假設,認為最好的工作在下一個公司裡面而不是現有手中的工作,因為現有的工作充滿值得抱怨的地方。這些選擇離去的人,似乎很少去思索一個問題,在你現在的工作上,是否拿得出非常讓人佩服的紀錄?照理說,除非你已將現在的工作發揮到極致,而公司卻不再給你更多的空間與舞台時,才需要轉換工作,管它老闆或主管對你好不好,因為你不是為他們活的,你是為舞台而活的。

但是大多數人的理由只是認為自己一直在做重複的工作,所以想要有所轉換,然而如果你對現有的工作不曾有令人激賞的突破,你如何說服下一家公司你擔待得起一個更好的工作呢!

舉個例子,大家可能都會同意IBM總裁與奇異總裁的職位是世上最棒的兩個工作機會,榮華富貴享不完,但若把這兩份最好的工作交給你時,你卻又無法勝任,因為大家都忽略一個事實,工作本身是中性的,並沒有好壞之分,最好的工作,是因為有那些成功的人堅忍地把手中的工作做成功了,是因為IBM的Samuel及奇異的Jack Welch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我們才會認為IBM總裁與奇異總裁的職位是世上最棒的兩個工作!因此是Samuel及Jack Welch的個性改變了公司,是他們的個性把一個壓力很大的工作變成好工作,不是他們的技術。這就是個性競爭力的魅力。如果在過程中,這兩位人物也和我們一般人一樣,因為怪罪老闆或主管憤而離職,他們就失去讓IBM或奇異成為最棒的公司的機會了。在這裡有一個因為缺乏個性競爭力,而令人感到憂心的一個例子

一年前我去大陸,順便參加一個朋友主持的研討會,講題是「如何到外商公司」上班,現場參加者150人左右,主講者全場以英文主講,當時我坐在台下,心中思索:他們都聽得懂嗎?結果會後的發問,現場有90﹪以上舉手,同樣的狀況,我想在台灣的話,可能只有不到9﹪,而並且發問者都是字正腔圓的標準英語發音,當我在懷疑是不是大部分的人曾留過學時,卻發現這其中竟然只有20%是海外留學回來的。由此可知大陸人的好奇心很強、他們對發問沒有恐懼感、有強烈的表現慾,將這兩點拿來跟台灣人比較,台灣人個性競爭力已經輸人家一大截!另外,我也發現,個性競爭力比較強的人,專業能力也會比較強,因為其求知慾、堅忍度都比較強的緣故。以剛進職場的畢業生為例,比較台灣上班族和大陸上班族,台灣上班族除在市場觀念比較強之外,其他專業能力不見得比大陸人強,如果專業能力比不上大陸,再不拿出個性競爭力,將來台灣的前景堪虞。

從最近104人力銀行幫聯電招募人才的實例,也可以發現個性競爭力比專業競爭力重要,這次聯電招募人才,有6000人左右應徵,錄取率不到3﹪,這些應試的菁英在學歷上早已被認可、而專業能力的肯定也毋庸置疑。觀察發現被錄取者在個性人格特質部分,個性競爭力遠超越未被錄取者許多:就工作熱忱這一項特質而言,被錄取者的指標排名是前15名,而未錄取者平均值是前22名;就壓力忍受度而言,被錄取者的平均排名是前15名,未被錄取者平均排名是24,其他的個性指標也是同樣結果,由人格測驗的總結果顯示,錄取者的人格特質在各指標上普遍優於未錄取者。這就代表了專業競爭力的差異性來自於個性。

愛因斯坦晚年曾說過:「不要追求成功,試著追求生命的意義!」我們在職場上會待上三、四十年,能力也許到了你老的時候就會落伍不管用,但個性競爭力卻會跟著你一輩子,讓你愈老卻變得更有價值的一項秘密!

轉自:楊基寬